- 冯新刚;
<正>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文化传承与城乡风貌共生面临严峻挑战。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规划设计研究中心多年来深耕城乡规划建设领域,探索传统与现代的平衡路径,解决文化基因载体与物理空间发展之间的矛盾,延续城乡文化脉络,助力城乡高质量发展。扎根乡土,守护文化根基的实践路径:以安徽奇峰村与重庆龙兴古镇为例,传统聚落保护活化需通过“社会-空间”双维重构激活内生动力,依托景边型村落产业转型适配人地关系演变;以文化线路串联空间肌理;使祭祀、市集等民俗活动重归日常生活;通过数字孪生档案实现古建信息精准留存,景观基因解码支撑公共空间导控,推动保护工作智能化转型。在科技赋能之下,乡愁记忆实现创新性栖居与延续。
2025年08期 v.32;No.366 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4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宋晓璐;高朝暄;
聚焦景边型传统村落,以安徽省池州市石台县奇峰村为例,从“社会-空间”视角思考,探究发展目标错位、保护对象差异、管理机制冲突等原因,提出整体保护、产业引导、有效治理的策略建议,以期为此类传统村落发展提供思路。
2025年08期 v.32;No.366 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8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黄旭;田家兴;
以重庆市龙兴古镇为研究对象,突破传统古镇保护发展模式,探索文化传承视域下的业态复兴与公共空间优化策略,提出“活态传承,以用促保”理念,实现文化基因的延续,使古镇重焕生机,为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与多元化发展提供新思路。
2025年08期 v.32;No.366 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5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高雅;权可可;
通过分析当前多元主体在数字化保护实践中存在的视角割裂问题,提出以规划师专业视角构建多维统筹框架的创新方式。构建标准化采写流程,确保多源数据的完整性采集与规范化处理,破解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二元对立困境,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实现数字技术赋能下“形神兼备”的村落保护目标。
2025年08期 v.32;No.366 9-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7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田靓;韩沛;黄旭;宋晓璐;
从景观基因视角出发,通过对典型地区传统村落公共空间进行研究,构建了2大类、6中类、20小类的景观基因系统,全面支撑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保护与传承。在识别与提取景观基因的基础上,从物质性和社会性特征出发,界定了公共建(构)筑物、小微空间、街巷空间、水网空间、广场空间、水塘空间6类空间类型,并结合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创新,对不同类型的空间提出了相应的景观因子系统及引导与管控方法,从而分类提升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品质和功能。
2025年08期 v.32;No.366 13-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0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左蕾;王永祥;杨淏钧;
通过研究对比我国美丽宜居村庄创建评价标准及地方实践,进一步探讨如何在村庄整体风貌、田园景观环境、街巷院落保护、文化传承保护等方面充分体现乡土文化。以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佛岭村为例进行具体阐述,为打造不同类型、不同特点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样板,以及推进和美乡村、美丽宜居村庄建设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2025年08期 v.32;No.366 16-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38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杨淏钧;左蕾;王永祥;
在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背景下,以重庆市长寿区葛兰、石堰、云台、海棠四镇为研究对象,基于长寿路文化线路串联规划实践,构建“产业协同+文化线路串联”双维驱动模型。以“产业风貌基因图谱”整合四镇差异化产业资源,以“分层叙事系统”活化红色遗址、传统建筑、非遗工坊等历史资源,形成“产-景-文”融合网络。研究验证了双维驱动在风貌协同、产业增值、文化认同中的价值,为城乡风貌规划提供理论支持与技术路径。
2025年08期 v.32;No.366 20-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3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迎;冯新刚;王宇;范晓杰;
乡村风貌整治提升是一项系统性工作,涉及道路、住宅、设施、绿化等多项要素,需以系统性思维统筹乡村风貌的整体规划设计与实施协调,彰显乡村特色。以北京市怀柔区村庄建设风貌导则为例,从宏观、中观、微观3个层面,点、线、面3个维度构建乡村建设风貌系统,引入设计思维,通过“分区、分类、分要素”实施引导,实现乡村风貌特色的整体提升。
2025年08期 v.32;No.366 23-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59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范晓杰;王迎;宋长奇;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责任规划师工作路径的创新实践为乡村风貌提升提供有效支撑。以北京冬奥会赛事举办地张山营镇为例,聚焦责任规划师全过程陪伴乡村风貌提升的实践探索,提出“五精”创新工作模式,有效解决乡村风貌特色不突出、设计衔接不畅、项目统筹难、长效管护缺失等问题,并针对资金限制及跨部门协同不足等深层矛盾提出优化路径,为同类乡镇风貌整治工作提供可借鉴的实践路径。
2025年08期 v.32;No.366 29-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24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王磊;周丹;王永祥;刘欣宇;
在新疆推进“以人为本”城镇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随各层级国土空间开发与保护格局基本确立,优化城镇空间、提升环境品质、塑造特色风貌成为新疆城镇建设的重要议题。以城市设计视角介入,研究新疆古代城镇建设思想,探析新疆现代城镇建设历程,梳理新疆不同地区城镇风貌特征,从城镇格局、空间肌理、建筑色彩、风格元素等角度针对性提出城镇空间风貌塑造的思考与建议,为相关地域城镇建设研究工作提供借鉴。
2025年08期 v.32;No.366 34-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7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刘蕊;周丹;郑超;董斌;王磊;
在我国现代化战略引领下,城市更新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城市风貌塑造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城市风貌规划已由单一空间设计转为文化、生态、经济、治理协同的系统性规划。以河北省任丘市为例,构建“历史演进解析-现状问题诊断-系统解决方案”的全周期研究框架。创新提出“通则式”与“案例式”双手册协同引导机制,构建系统化城市风貌引导管理方法,塑造兼具地域识别性与发展适应性的特色风貌。
2025年08期 v.32;No.366 38-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8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